老师兔子好软水好多|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欧美日韩中字一区|JLZZJLZZJLZ亚洲日本

歡迎光臨徐州文化館官方網站

文化資訊

徐州非遺 | 紙上生花,根在大地——采訪徐州剪紙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桂英

發布日期:2022-08-17   瀏覽次數:

  王桂英,1940年出生于江蘇省邳縣合溝鄉(今新沂市合溝鎮)。7歲時開始剪紙,至今已從事剪紙七十多年。她的《說書》、《爆米花》、《農家》等15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1995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她“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9年6月,她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剪紙傳承人。


01.jpg


  “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龍,能剪鳳,剪個老鼠生兒去打洞;能剪山,能剪水,剪個鴨子扁扁嘴;能剪雞,能剪鵝,剪個鯉魚跳天河......”


  今天,讓我們走近民間剪紙藝人王桂英,了解她與徐州剪紙的不解之緣。


  “見面”的時間約在晚上七點。視頻打開時,王桂英奶奶坐在院里的小板凳上,笑瞇瞇地夾著一根煙。徒弟于敏老師向師傅問好,笑著問:“酒喝過啦?”奶奶聲音響亮地回答“喝了!”


  這和我們的預期似乎有一點不一樣:八十多歲了,經歷了大半輩子的苦,采訪前做功課時,大家都猜想會不會是一位有些沉默的老人家,還互相提醒盡量避開詢問奶奶過去不好的回憶,視頻會議接通時也都有點緊張,但是現在大家都不由得笑起來,沒來由覺得,這樣一位老人能提出“花無正枝,鉸無定規”,剪出《三頭雞》這樣的剪紙,一點也不奇怪。


  精湛的技藝背后是日復一日的“剪耕不輟”。王奶奶的剪紙生涯開始在大半個世紀之前,八歲的她為了紀念,照著父親在門上刻出的海棠花剪出了第一個作品。“從那時候,我就一直剪下來。我父母親過世早,父親會挖花,母親會繡花,我那時候也沒想會成名,也沒想會發家致富,也沒想成材。”


  隨著各式鮮花在剪刀下一一綻放,紅紙上的題材也逐漸豐富起來。從最開始被人問“剪的是什么”,到后來能隨心所欲地剪遍所有的農村風物和生產勞動,需要經過多少努力呢?剪挑水的樣子,走向水井的擔子是直的,回來時擔子就是彎的;剪洗曬被單,從一個輪廓中就似乎能看出被單被用力擰干時的復雜線條;《打場》中的每一個場景,都能完全對應生活的現實,仿佛讓人身臨其境,聞到麥子的清香……要達到如此境界,除了技巧的練習,更重要的或許還是觀察生活,用奶奶的話來說就是“端詳”。這是一種完全從土地上、鍋爐邊、石榴樹下生長出來的藝術,是廣大的鄉村生活在勞動人民眼中真實樣貌的結晶。


  小組成員還曾特意了解了一些徐州剪紙的“名詞解釋”,但是據王桂英老師的徒弟于敏介紹,她師傅不識字,也完全不知道“鏤空”之類的專業術語,教學時就是示范,“她只會告訴你這個這眼睛往上看,因為他盯著上面那個石榴,眼睛和石榴有呼應”,而這些恰恰是精華所在,是讓一幅作品活起來的真實細節。王奶奶看到了這些,就用剪刀剪下來,不受任何約束,看似完全沒有“藝術的高深”,但卻與那些偉大的作品不謀而合——名揚海內外的《三頭雞》,用靜止的畫面來表現雞“低頭、吃食、揚頭”的過程,三個動態同時展現,卻完全不顯突兀——將空間和時間重組,這與現代藝術中的一些理念何其相似!王奶奶大概不會知道所謂“立體主義”,但是卻以自己的方式構建起了獨一無二的紙上世界,無窮的創造力都來源于最貼近大地的生活之中。


02.jpg


  這天才的創造力和幾十年的手藝是無價的,卻被奶奶免費教給了任何一個想學的年輕人。二十多年的中小學義務剪紙輔導,王桂英奶奶的想法很簡單,“這要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我不能夠手攥著。”她歡迎每一位真心想學剪紙的人,生于土地的藝術也以最樸素最溫暖的樣貌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回報著黨的恩情和自己的熱愛。


  藝術交流之外,她和徒弟于敏之間更像一種親情交流。到師傅家里去時,王奶奶常常給她做好吃的,還讓她帶回去自己種的小菜和雞下的蛋;于敏老師有時勸她少抽點煙,她還會不高興。與通常帶有的那種因看淡名利、專注手藝而通達的感覺不同,此時的王奶奶就像一位普通的老人家,關心后輩,熱心教導,還帶有一點老人特有的可愛的執拗。問到“村里人現在是不是還來找您剪紙”時,奶奶提高嗓門:“我一直剪,不管是年節還是其他啥大事,全村人都來找我的。”


03.jpg


  徐州文化館曾為王桂英奶奶剪紙進行過視頻錄制以供大家學習,問奶奶是什么時候錄制的、怎樣看待“網課”作用時,奶奶卻回答說不記得了。“我不記得了,我不識字。我都記住什么呢?就是我怎么做的,我實打實地在剪紙。”這個時代在飛速變幻著,但是對于王奶奶而言,時間不是顯示屏或臺歷上的確切數字,不在任何一個地方按照一成不變的速率增長變化,而是似乎在以自己的方式和急緩流淌于她的心中。當我們徘徊在現代社會的表層,像浮在水面的油一樣難以找尋自己的定位時,王桂英奶奶以最樸實的方式抵達了生活的本質內核。她用剪紙記錄自己的生命,也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04.jpg


采訪:侯舒云(實習)

文:祝銘謙(實習)、魏小莉(實習)、侯舒云(實習)

圖:丁金枝(實習)


服務熱線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