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516-82635900
發布日期:2022-08-01 瀏覽次數:次
文化館(站)免費開放與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提升
徐州文化館 劉 娟
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出臺《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提出,2011年底之前國家級、省級美術館全部向公眾免費開放;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如何以創新思維加快推進免費開放,不斷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讓更多的基層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是擺在群文工作者面前的一項緊迫的現實課題。
“三館”免費開放是繼2008年全國博物館、紀念館實現全面免費開放后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又一重大進展,猶如一股春風,在人們心中激蕩起走進文化藝術殿堂汲取知識、提高修養、享受文化權益的陣陣暖意。推動文化館(站)免費開放是黨的十七大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具體實踐,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是進一步提高政府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積極行動。對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推進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符合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發展方向,符合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內在要求,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
文化館(站)等公益性文化設施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是傳播和推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是構建覆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文化館體系在我國社會公共文化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文化館及其所代表的群眾文化對普及提高國民文化藝術素質,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成為專業藝術最為重要和堅實的基礎。基層文化館、站對我國民族民間文化堅持不懈的收集、整理,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今天能夠廣泛開展的重要基礎。可以說,文化館(站)是基層主流文化的最重要的陣地,尤其在大量文化娛樂場所市場化后,普通公眾特別是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民及農民工等特殊群體越來越難以享受到應有的文化服務的情況下,文化館、站的公益性作用愈顯重要。各類群眾文化事業機構積極開展工作,舉辦藝術展覽、組織群眾文藝活動、舉辦各類文藝培訓等等,這些活動大部分都是在基層社區、鄉鎮和農村舉行的,大大地豐富和活躍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一定程度滿足了社會公共文化需要。
文化館(站)免費開放是實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說,“推進免費開放,是在財政經費保障機制建立的前提下,鼓勵各級公共文化機構把主要精力轉移到提供高效、優質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上來,切實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讓廣大群眾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青島市4000多個文化站(室)實行了免費開放。實踐證明,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順民心、合民意,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社會公眾的道德文化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目前,我國五級公共文化網絡已經建成,作為其中主要組成部分的文化館(站)開展免費開放,要以強化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為牽引,強化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發揮引領示范作用,打造地域公共文化服務“龍頭”。并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原則,研究公共文化需求不斷發展的特點,研究社會公眾文化生活方式、內容的變化,研究文化服務形式的推陳出新,真正成為公共文化的中心。
第一、“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是胡錦濤總書記在2010年“7?23”講話中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的要求。在目前我國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中,文化館3224個(含群藝館)、文化站36874個。到“十一五”結束的2010年底,鄉鄉有文化站的目標也基本實現,設施網絡的健全為進一步發揮服務群眾的作用奠定了基礎。文化館(站)要把免費開放作為保障文化民生的出發點和著力點,立足實際,大膽創新,把握“大眾創造、全民參與、人人享受”的宗旨,切實履行好社會教育職能,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真正使文化館、站成為大眾文化活動中心和精神文明建設前沿陣地,
第二、按照“改變觀念—強化職能—提升服務—群眾滿意—社會認可—政府肯定”的良性發展軌道,認真開展免費開放,促進各級公共文化單位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使公共文化服務得到了規范化、制度化發展,進一步拓展服務空間,提高服務質量,豐富服務形式,擴大優秀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并通過公共文化服務來完成社會文化精神的完善和文化人格的養成;為不同文化需求的社會群體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使群眾文化教育、文化學習、文化娛樂、文化信息得到蓬勃發展,為人民群眾多辦、辦好文化大餐,真正成為高雅藝術殿堂和百姓精神家園。
第三、創新公共文化活動方式、內容和載體,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職能
要認真研究文化館(站)的服務面積、服務內容、人員構成等因素,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不斷增強吸引力和影響力,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力度,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單位在公共文化產品創作、提供和服務方面的重要作用,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使文化館(站)成為群眾文化的活動中心、培訓中心、藝術創作指導中心。
長期以來,唱歌、跳舞、扭秧歌、鼓樂隊等傳統群眾文化活動方式是各地文化館(站)的主要活動形式,主要受眾以老年人和婦女為主,形式單一,后續文化資源匱乏,內容缺少創新。而事實上,當前社會公眾對文化生活的形式日趨多元化、娛樂化,如對網絡娛樂方式、自我表演秀等現代活動方式,可以進行拓展。
除了群眾文化活動的文藝形式的創新外,公共文化活動應該不僅僅局限于娛樂。由于社會發展的多樣化及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可以利用社區、廣場等公共文化活動,關注大眾所關注的問題、難題。定期或不定期舉辦藝術沙龍、藝術講座,普及藝術知識。組織的本館、本市或外地藝術家在本館開辦各種門類的講座,吸引更多的群眾走進文化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共文化活動必須采用現代化的設備、技術,才能吸引更多的主流人群參與。在廣大的基層,尤其是農村地區,目前由文化部、財政部推廣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正是在某種程度上革新了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載體,進一步增強了公共文化機構的吸引力。
第四、堅持以人為本,公共文化服務全面覆蓋,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維護公民文化權利,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出發點,也是整個文化建設的基本出發點。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文化館(站)的服務對象必須顧及普及和公平,在免費開放的推進過程中,不僅要讓所有公民能夠享受文化、參與文化,還要根據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特點,設置有針對性的文化服務項目,其中,重點應增加對農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對象化服務。必須研究服務方式和內容的特殊性,要以人為本,以點帶面,真正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文化服務,讓人人享受文化發展成果。
面對黨和政府對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的更高要求和人民群眾對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的更多需要,文化館(站)要繼續圍繞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時代文化大課題,切實搞好免費開放,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