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516-82635900
發布日期:2022-08-02 瀏覽次數:次
九里山一帶的傳說淵源久遠,流傳廣泛,很多傳說在徐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特別是與有關的戰爭傳說更是名揚九州。九里山的山口崖壁上刻有張愛萍將軍書寫的“九里山古戰場遺址”石刻,山口前還有兩座漢闕。九里山的傳說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舜帝,傳說舜帝曾在九里山白云洞指揮作戰,并以九里山為重要依托和軍事后方。
“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斗幾千秋”。而九里山作為古彭徐州的天然屏障,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從舜帝算起,發生在九里山一帶的大小戰爭就有400多起,因而有關戰爭的傳說成為九里山傳說的一大特征。目前流傳比較多的戰爭傳說有:舜帝征服異族部落之戰,周公東征之戰,晉楚爭奪彭城之戰,陳勝吳廣與劉、項反秦起義,項羽奪彭城奔襲戰,劉邦項羽彭城決戰,韓信十面埋伏之戰,關羽礪刀九里山,南北朝彭城拉據戰,朱棣九里山伏擊戰等。
九里山傳說中形成的戰爭文化具有很強的區域文化輻射功能。九里山就因其險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了屯兵駐守,爭強圖霸的重地,才使它招致了連綿不斷的戰爭。或許是淳樸、善良的百姓長期飽受戰爭之苦,渴望有一個和平安逸的生活,為抹去戰爭的血痕,淳樸、善良的百姓又賦予了年代久遠、綿延九里的山體以很多豐富多彩、美麗動人的風土人情的傳說——韓母暮的傳說、馬場湖的傳說、白云洞的傳說、白云洞的愛情故事傳說、琵琶山的傳說、小龜山的傳說、團山“金磨盤”的傳說、王母娘娘腚迫石的傳說、權謹守孝九里山的傳說、窯神節的傳說等,都是人們向往美好,渴望和平的體現。同時也教育人們要永遠保持并發揚優良的民族傳統、美德,進而也為后人留下了樂此不疲尋找這些傳說蹤跡的動力。
記載九里山傳說的詩歌、史籍有很多,如著名上古學家徐旭生著的《中國古史漢的傳說時代》、漢武帝時司馬遷《史記》、唐朝李華《吊古戰場文》、施耐庵《水滸傳》、明代馬惠《九里山》詩、清代邱松月《過九里山》詩等,都先后對九里山韓信十面埋伏之戰作過描述。特別是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十幾次在不同場合談論、演講、點評楚漢相爭和“十面埋伏”的故事。1952年10月29日他視察九里山時,竟作了長達幾個小時的點評妙論。他說:“韓信在九里山下起兵‘十面埋伏’,給項羽致命一擊。”這些都為九里山傳說的流傳、傳播、傳承,插上了神奇的翅膀,形成了九里山傳說口頭文學的文化空間。此外龜山漢墓、白云洞、磨旗石、曹參井等特有的地方風物遺跡,既是九里山傳說中的佐證,又成為可以印證的“可信物”。
可以說九里山傳說在學術研究、思想價值、歷史價值和現實應用價值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劉邦系列故事大都短小精焊,獨自成篇又相互聯系,從劉邦出生到當皇帝,大致框架了劉邦傳奇的一生。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劉邦復雜的性格以及從善如流善于用人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其故事性強,生動傳神,美麗動人,雖然有風水、神化色彩,但主要還是展現了劉邦的雄才大略、膽識過人、超凡脫俗、胸懷大度、納諫如流、善于用人和愛國愛民、熱愛家鄉、尊老愛下、聰敏性善的優秀品質。經歷代人的提煉、加工,故事精練、結構巧妙、語言豐富多彩,人物生動、形象逼真,內容引人入勝,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邦系列故事具有重要的文史價值,其中不僅保存了戰國末至秦漢時期大量的珍貴資料,是漢文化的重要內容,亦蘊含了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劉邦故事對于啟迪教育后人,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彭祖,名篯鏗,黃帝八世孫,顓頊帝六世孫,仕于堯帝,為十大信臣之一。因功,于公元前二十三世紀中葉被堯帝分封于東夷之地的彭城一帶,建大彭氏國。大彭國為夏、商兩朝東方大國。隨著大彭國發展壯大,彭姓貴族又建豕韋國。兩國呼應,稱雄東方,歷時千年,始因商王武丁攻伐而寂滅(時在武丁四十三年,即公元前1208年)。而彭姓貴族,卻因失國而由彭城一隅流徙天下;彭祖長壽八百的傳說,則極可能是因大彭國享國千年而生發,并最終在有文獻可考的周朝,被中國文化定格定型。
從徐州地方文化的生成、發展考察,彭祖筑彭城、建大彭國,具有開創性的功績。彭祖是徐州文明開化的“元祖”之一,大彭國文明是徐州文化的母體。
從華夏大文化看,彭祖傳承黃帝血緣,不但是堯帝重臣,見證一代盛世;而且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大壽星,借他的烹飪術、導引術、房中術開啟了樸素的中國生命科學之門。
彭祖的傳說,不但在大彭國故地的徐州連綴四千年不斷,而且在彭姓部族流徙的河南、陜西、四川、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河北、山西、湖北等省的六十多個市縣廣為傳播。可喜的是,隨著近代國門大開,彭姓子孫飄洋過海,散居世界各地,他們亦將彭祖傳說帶到異國他鄉。
彭祖的傳說,在歲月中流行與變異,但萬變不離其宗,彭祖的養生故事、建國故事以及彭姓人走天下的故事,永遠構成其基本骨架。如彭祖的剖肋而生、流浪西域、斟雉獻堯、壽星醉酒、四十九妻、傳道伊尹、說法采女、彭城掘井、遠征西河、東方平亂、對抗商王等,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彭祖傳說的主體,有下層民眾,也有文化精英,自古及今便構成了一個雅俗共傳的體系。
彭祖傳說的內容,發韌于歷史,歸結為理想,因而傳說中的彭祖身上更多地表現了人民的向往。
彭祖傳說的空間依托,以徐州為中心,呈現輻射全國、波及世界的態勢。
彭祖傳說的價值,表層是平民文學的浪漫主義回響,深層則是屬于中國人歷史追懷及哲學反思的記錄。
由于科學與民主的全面推進,帶有神話色彩和歷史色彩的彭祖傳說,日益被新生活邊緣化。編彭祖、傳彭祖、演彭祖的民間藝人正在減少,為了保住這份既屬徐州地方、又屬中華文明的源頭性資源,將彭祖的傳說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提高保護檔次,加大保護力度,已經勢在必行。
蘇北大鼓,原名“打鼓說書”,也稱“睢寧大鼓”。它形成于清嘉慶年間,流傳于蘇、皖兩省北部的睢寧縣、邳州市、新沂市、銅山縣、豐縣、宿遷市、泗縣、靈璧市、碭山縣等一帶,尤以睢寧縣最具代表性。因睢寧縣鼓書世家第三代和第四代傳人張朝聘、張家誠以高超的說唱表演藝術名揚蘇、皖地區,分別具有“蓋江北”、“蓋蘇北”之美稱,故有“蘇北大鼓”之稱,至今已有180余年歷史。
蘇北大鼓源于山東梨花大鼓。據《古邳鎮志》(1998年出版)、《睢寧縣志》(1994年出版)記載:清嘉慶年間,睢寧縣邱集鄉農民張作順(張朝聘爺爺)乞討流浪山東,迫于生存之需和對鼓書的愛好,師從山東沙姓藝人學習梨花大鼓,出師后于嘉慶24年(1820年)傳入家鄉睢寧縣,發展成為睢寧大鼓。后經大鼓世家張朝聘、張家誠父子倆,搏采眾長,潛心鉆研,又形成了具有多源合流、極具地域特色的蘇北大鼓。
蘇北大鼓在清光緒至民國初為興盛發展期,全縣形成兩大分支,即有“鼓界元帥張朝聘”和“鼓界先鋒熊傳法”之說。在民國至建國初為高潮發展期,全縣出現四大風格流派,即被書迷總結為“元帥掛印”的張朝聘,“馬前先行”的熊傳法,“一馬三槍”的魏其秀,“猛一響亮”的朱光前。建國后至“文革”前,為鼎盛發展期,有“鼓界七星”之說,形成以張家誠、蔡志崇、朱光前、張玉山、蘇彥玲、張家玉、崔興武為代表的七大分支,全縣鼓書藝人發展到110人,鼓書一度成為蘇北地區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主要藝術形式。
蘇北大鼓是睢寧縣最為成熟的曲藝形式之一,主要表現在板鼓擊打和說唱表演的獨特風格上。著名鼓書藝人張家誠的板鼓藝術在傳統基礎上又融合了戲劇中多種鑼鼓伴奏譜,創造出“緊急風”、“浪里翻花”、“四擊頭”、“鳳凰三點頭”“鳳穿牡丹”等多種演奏方法,往往在一開場就搏得觀眾拍手叫絕。他的嗓音渾厚,唱腔洪亮,聲貫全場。白口更是堪得一絕,表述喜怒哀樂,情感逼真,使觀眾無不從內心深感:“說透人情才是書”。1951年之后,張家誠在省城南京和淮陰地區多次會演中頻頻獲獎,隨之他又經常被蘇、皖交界的各市縣邀請巡回演唱,蘇北大鼓的聲譽也更加聞名遐爾。1959年,張家誠投資2萬余元并倡儀睢寧文藝界人士紛紛捐款,在縣城南建造了一所客納300人的演出場——百花園,成為蘇北地區最早的鼓書藝術傳播基地。1987年,張家誠傳記被編入《中國曲藝志、江蘇卷》。
蘇北大鼓是蘇、皖地區曲藝文化的代表作,是中國傳統打鼓說書的活化石,也是民族民間口頭文學的優秀典范,更是從日常生活語言中提煉加工而成的曲藝精品,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學、藝術價值。它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百姓所喜愛。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藝人是鼓書世家第五代傳人——張碩文和第六代傳人——張琴(女),父女二人雖然將祖父輩傳統書藝得以有序傳承,但其年齡均已偏高,面臨瀕危滅絕趨勢,亟需加以保護。
豐縣四平調是由豐縣花鼓演變而成的豐縣地方劇種,廣泛流行于蘇北、魯南、皖北、豫東等地區。
豐縣花鼓是源自宮廷,之后又流入民間的集戲曲、曲藝、舞蹈于一身的古老藝術,明末清初傳入豐縣,世代相襲,師徒相授,不斷衍化,具有濃郁地地域特色。在這種古老藝術的基礎上,1933年,豐縣花鼓首次以戲曲形式登臺演出,時稱“干砸梆”,1935年始稱“四平調”。1940年,“四平調”開始帶弦(墜琴)演出。1945年,伴奏又增加了高胡、軟弓京胡、笙、笛、三弦、琵琶等管弦樂器,唱腔音樂確定以“2、1、6、1”為行腔的落音,“四平調”從形式到內容都已具備戲曲特點。豐縣四平調應運而生。
豐縣四平調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板式的變化表達一定的情感和內容。聲腔以本嗓見長,女聲質樸但不失委婉與俏麗,男聲高亢豪放、剛柔相濟。表演虛實結合,講究感情真實、程式規范嚴謹,擅長以大段唱腔來塑造人物,把劇情推向高潮。行當分工精細,生、旦、凈、丑特色鮮明。劇目題材豐富,內容反映社會各個層面,如:宣揚道德倫理、反映忠奸斗爭、傳遞人民意愿、代表人民呼聲、宣傳優良傳統等。
豐縣四平調的代表劇目有《陳三兩爬堂》、《謝瑤環》、《恩仇記》、《珍珠塔》、《三告李彥明》、《三元會》、《訪南陽》、《四寶珠》、《呂蒙正趕齋》等傳統劇目和《劉連仁》、《奪印》、《社長的女兒》、《年輕的一代》、《瓊花》、《柳條圈》等現代劇目。
著名的豐縣四平調演員有王明仁、曹秀珍、曹振法、曹振剛、王連忠、王玉嶺、王秀英、楊登明、趙存運、許蘭霞、孫善富、王世蘭、陳玉真、張玉、李秀月、蔡玉琴等。
建國后的二十年間,在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豐縣四平調取得了長足發展。1953年成立了豐縣四平調劇團;1955年,豐縣四平調劇團參加江蘇省戲曲會演,演出劇目《柳條圈》榮獲演出獎、劇本獎,曹秀珍榮獲表演一等獎、王連忠榮獲二等獎;1957年參加徐州地區戲曲會演,演出劇目《四寶珠》榮獲集體獎、劇本獎,王明仁、曹秀珍榮獲表演二等獎;1959年豐縣四平調劇團全團到省戲曲學院集中學習提高;1960年晉升為徐州專區四平調劇團(駐豐縣)。
豐縣四平調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審美性,內容豐富,雅俗共賞,聲腔婉約激昂,行當齊全,表演夸張,具有傳承價值和研究價值。長期以來,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由于受到歷史和現實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尤其是1970年,四平調劇團專業建制被撤銷后,豐縣四平調急速滑坡,每況愈下,現已難以為繼,瀕臨失傳,亟待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保護和扶持。
邳州的女紅針縫技藝,從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期就已在邳州地區民間生活中應用,歷經數千年的傳承演變,形成了獨具地方民族民間特色的邳州繡花鞋藝術。
邳州繡花鞋紋樣造形生動活潑,深厚圓潤,色彩濃郁艷麗,對比強烈,古樸大方,艷而不俗。紋樣內容豐富,寓意深遠。繡工景致,既具粗獷豪放的北方針法技藝,又吸取融入了南方針法細膩雋秀,集南北方繡藝之精華,獨具邳州地方民族民間工藝風格與特色。
邳州繡花鞋品種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主要形式有滿幫繡花、半幫繡花、月牙頭繡花等。主要品種有姑娘鞋、新娘鞋、老年壽鞋、送老鞋和嬰兒穿的迷糊鞋,少兒穿的虎頭鞋、獵頭鞋、牛頭鞋、豬頭鞋、獅子鞋、魚頭鞋等。繡花鞋的紋樣多以寓意吉祥喜慶,驅瘟辟邪的題材內容,圖必有意,紋必吉祥,如兒童鞋的金豬拱玉門,五子登科、長命富貴等;姑娘鞋的對頭菊、干枝梅、蝴蝶花等;新娘鞋的花開一枝照滿堂、石榴百子戲鴛鴦、龍鳳雙喜等;老年壽鞋的掃災花、連菊花、蘭草花等;送老鞋的過奈河橋、靴子花、云鶴西游等。
邳州繡花鞋的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面料多采用黑色、粉紅、粉綠、深藍色棉布或綢緞布做鞋面,用紅、白、花布襯里,白布包袼褙裁制底。以手工納縫鞋底,針線細密堅實,俗稱千層底萬線針。針法多采用民間傳統的平針繡、辮繡、補繡,鞋墊采用挑花繡、割花繡和扣針繡等繡藝針法。花紋圖案刺繡,結構嚴謹,造型以弧線為主,線條圓韻,似水波起伏,婉轉流暢。
邳州繡花鞋刺繡藝術在邳州地區廣泛流行,深深地植根于民間,20世紀80年代前,邳州農村婦女個個會插花(刺繡)做鞋,婦女們從幼時就隨母親學習刺繡做鞋技藝,成年后以此顯示自己的心靈手巧,嫁到婆家不會被歧視,同時也是婦女持家生活必備的女紅技藝。
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生產生活、生產工藝的發展,傳統的繡花鞋被款式新穎的膠布鞋、皮鞋、運動鞋及時尚的機械電腦繡花工藝鞋所取代,致使民間繡花鞋藝人逐漸放棄了傳統繡花鞋的制作,如今農村會做繡花鞋的藝人已寥寥無幾,繡藝精湛的老藝人更是屈指可數,多已謝世,此項技藝已臨消亡,加強對這一傳統民間技藝的保護和搶救已迫在眉睫。
子房山是以漢代人杰張子房命名的。子房山廟會,是對張子房的紀念崇拜活動,和歷代原始的求雨祈豐年活動相融合而誕生,此后又增添了佛教信仰。廟會集佛教、道教文化、遠古民間信仰習俗、民間集市貿易為一體,是地方政治、經濟和民間綜藝文化活動、民間工藝品展銷的大型綜合性集會,是傳統文化中極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活化石展示。
子房山廟會會址在徐州子房山。子房山原名雞鳴山,傳說楚漢相爭張良曾命士兵在此吹簫散楚兵,遂更名為子房山。“子房簫聲”為徐州最富盛名的古八景之一。山上建有子房祠,子房祠又稱留侯廟、子房廟,始建于明代,為平江伯陳瑄所建。清嘉慶年間,徐州張鼎又進行重修。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現僅存五大間石屋,成了現存的大殿,現為東山寺的一部分。
宣德初年,徐州大旱,時任總兵的陳瑄在徐州率僚禱雨,行至子房山下,大雨傾盆,陳瑄以為張子房顯靈所致,遂于子房山建子房祠,并舉行隆重慶典,并以每年的農歷5月19日為子房山廟會日,以示紀念。從此香火不斷,朝拜不止,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這是子房山廟會興盛不衰的原因。。子房山廟會始于明,發展興盛于清代和民國年間,新中國成立后廟會活動依然保持正常開展,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文革結束后逐漸恢復。1986年宗教政策恢復以后,在民眾自發參與的情況下,廟會才逐漸開展起來,剛恢復時期只有鄉村的集市規模,雖然近幾年趕會人數逐漸增多,但昔日的繁華熱鬧鼎盛已成過眼云煙。
子房山廟會歷時三天,以五月十九日為正會。前來參加子房山廟會的百姓主要以徐州地區六縣(市)、五區為主,除了佛道信徒之外,還有眾多各界人士。此外,還吸引了豫東、皖北、魯南與徐州接壤地區的民眾,最遠的竟來自陜西等地,參與人數近百萬。
子房山廟會形式多樣場面很大,涉及山上山下,廟內廟外,內容和形式各異。其主要內容有:子房老爺出巡、趕集逛會,入市交易;朝山燒香、磕頭、拜佛;聽書看戲,觀文藝表演;集市商貿活動;卜卦占算運籌占驗祈豐年。其中子房老爺出巡是最為隆重的儀式。
子房山廟會于徐州歷史上為八大廟會之首,也是在徐州歷史上最為悠久的廟會,承載著大量的民俗事項,一直受徐州民俗學家的關注。子房山廟會是民間歷代民俗的“風情畫”,對見證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具有重要作用。
二十一世紀,傳承百年的子房山廟會作為老百姓的重要習俗,仍受到廣大人民的熱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質文化的日益豐富,審美取向不斷變遷,民俗文化的地位日益下降,廟會中的一些優秀傳統文化正處在瀕危狀態,廟會的規模逐漸減小,有走向旅游和購物節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