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兔子好软水好多|大又大粗又爽又黄少妇毛片|欧美日韩中字一区|JLZZJLZZJLZ亚洲日本

歡迎光臨徐州文化館官方網站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簡介

發布日期:2022-08-02   瀏覽次數:

  豐縣糖人貢


  糖人貢發源于唐朝,原為宮廷用品,后流入民間。豐縣糖人貢藝術發端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為世代家傳(傳男不傳女),密不授人。


  糖人貢,俗稱“供品”,主要用于傳統喪葬祭祀活動。其工藝特點為模具注塑。主要原料為優質白糖、食用色素(包括胭脂紅、食用綠、食用黃),主要生產工具及設施為木質模具(祖傳)、鋁鍋、水缸、火爐子、木頭案子。


  簡單生產過程為:先將模具用清水泡濕,用束子將模具扣好放在案子上,將白糖加水、化漿,熬至170—180攝氏度,迅速倒入模具中,冷卻后拆模、冷卻、上色即為成品。作品色澤鮮艷、造型優美,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糖人貢題材多取自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由于受道教影響,略帶一些迷信色彩。


  其品種有:《壽桃》、《石榴》、《老壽星》、《王母娘娘》、《天官》、《八仙人》、《盤龍柱》、《寶塔》、《大牌坊》、《十二生肖》、《公雞》、《鯉魚》、《豬頭》、《獅子》、《香爐子》、《酒具》、《蠟燭》等。主要銷售品種有:32件套糖人貢,24件套糖人貢,6大件糖人貢。


  糖人貢的代表人物是郭氏族第五代傳人郭新元,生于1965年,江蘇省豐縣鳳城鎮向陽北人。其模具齊全(多為祖傳模具),制作工藝精湛。豐縣糖人貢模具制作的代表人物是豐縣常店鎮馬樓村顏世靈。他16歲開始學藝,為祖傳第四代傳人。工藝流程包括選材、加工、繪制圖案、刻制正、反兩面模板的圖案等程序。


  豐縣糖人貢與當地民間民俗密切相關,有很強的地域性。糖人貢市場狹小,僅限于本縣及周邊農村地區使用。每年銷售旺季在春節前后、清明節、陰歷十月一日,作為燒紙、上墳供品用于祭祀祖先。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傳統喪葬習俗不斷簡化,糖人貢藝術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加上用途單一,用量減少,使得糖人貢經營狀況堪憂,銷量甚微,也導致糖人貢面臨瀕危。


  徐州剪紙


  徐州剪紙,作為一種民間美術形式,廣泛分布于徐州的邳州、新沂、沛縣、豐縣、云龍區、鼓樓區、泉山區、賈汪區等。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鄉鎮、新沂市合溝鎮及沛縣敬安鎮。著名藝人有王桂英、衡瑞俠等,都是幾歲就跟母親學習剪紙。技藝世代相傳。


  徐州剪紙的形式大致可分為裝飾剪紙(窗花、頂棚、盆花、枕花、帳花、燈花等)、繡花紋樣(鞋花面等)、特種剪紙等。徐州剪紙內容也由傳統的表現手法轉為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反映新時代精神風貌的各類剪紙新作,使內容便加廣泛,如:收割、養殖、運輸、建筑等生活場景,也有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戲劇人物等。


  徐州剪紙藝人眾多,代表性的人物有新沂的王桂英、姚佃霞、張開華;邳州的李云霞、衡瑞霞、李英、黃繼婷;沛縣的張玉蘭、朱憲英、許碧霞;云龍區的孟憲云、泉山區的劉毅、吳國本等。但是,最具有代表性和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紙大師王桂英。1995年,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0年,作品《洗被單》入選中國民間民族剪紙大獎賽;1994年,作品《農村生活剪紙》(五幅)入選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2002年,十五張剪紙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她的剪紙藝術和作品曾被中央電視臺及《新華日報》、《中華讀書報》刊登宣傳。


  徐州剪紙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人文價值。藝人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對黑白關系進行大膽處理和把握。作品中有時會出現大面積的空白,有時在大面積的色塊中不著一剪,有時又出其不意的在大面積的色塊中,鏤出一些靈性的物像,使剪紙工藝簡潔明快,畫面樸實、大刀闊斧,保持了原生藝術的純正品格。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徐州剪紙邁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邳州、新沂的合溝鎮、沛縣的敬安鎮。1993年,邳州市、沛縣敬安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剪紙)之鄉”;2001年新沂市合溝鎮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江蘇省民間藝術(剪紙)之鄉”。


  邳州紙塑獅子頭


  邳州紙塑獅子頭歷史悠久,世代相傳,據有關史料記載,已有500多年歷史。邳州紙塑獅子頭是邳州民間獅子舞的獅子頭面具。從獅子頭面具的發展能看到民間獅子舞的發展及中國民間面具藝術的發展。獅子頭面具根據舞蹈套路、動作編排的要求,有大小造型之分。


  邳州紙塑獅子頭是一個集雕塑、裱糊、扎制、繪畫于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造型夸張優美,形象生動活潑,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用色尤如傳統的木版年畫,描繪造型如戲劇花臉臉譜。他不同于南方獅子頭面具的文秀細膩,極具北方粗獷豪放的霸氣。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民間藝術越來越受到重視。邳州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保護、發掘紙塑獅子頭,并提倡研發新產品,組織參加各種民間藝術展覽,擴大對外宣傳。1990年,邳州紙塑獅子頭首次參加“江蘇省民間美術博覽會”獲優秀作品獎;同年參加“上海·中國民間美術博覽會”獲優秀作品獎;1992年,參加“北京第二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獲二等獎;同年參加北京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展”獲金獎;1993年被文化部選入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展”;1992年邳州紙塑藝人石榮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近年來,由于各種現代娛樂形式的出現,傳統獅子舞等民間舞蹈逐漸被新的歌舞娛樂形式所取代,用于獅子舞的紙塑獅子頭面具用量減少,銷量不大,許多藝人便被迫放棄了這項手藝而轉行,加上年輕人不愿從事這門技藝,致使邳州紙塑獅子頭技藝后繼乏人。加強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扶持,已迫在眉睫。


  邳州跑竹馬


  邳州跑竹馬,又稱“竹馬舞”、“竹馬會”。邳州跑竹馬流行于灘上、八路、徐塘等鎮,屬自娛自樂型民間舞蹈。相傳始于宋代,內容取材于韃子(金兀術)跨馬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歷史。經歷代民間藝人的排演與實踐,已形成了固定的演出形式,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表演者共有10人,裝扮成歷史人物。頭騎跨馬或麒麟,稱老韃子(金兀術),后隨4妃,系男扮女裝,均跨馬。每一騎后跟隨一馬童。10名表演者"拉路勢"進場,跑出各種"陣勢",表現興圍狩獵的場景。有的藝人還說五馬穿索,是表現金人在受到宋軍追擊時,迷惑宋軍,布陣逃跑。


  老韃子頭戴大額子,插翎子,戴白胡須,右手執云肘,雙手托馬或麒麟頭。上身穿黃馬褂,披云肩;4妃頭戴小額子,插翎子。上身穿繡花豹衣,左手握馬鬃環,右手執馬鞭;馬童戴羅帽,上身穿豹衣勒攀甲絳,腰勒大帶,背插雙刀,雙手執馬旗。馬色與服裝顏色一致,依次為黃、紅、綠、白、黑五種。馬殼分頭、身兩段,系篾扎、紙糊而成,系于舞者腰間。馬殼周圍有馬圍布,遮住舞者雙腿,雙腿佯作四蹄,實為以步代馬,翩翩起舞。


  伴奏樂器是鑼鼓和嗩吶,以烘托氣氛,加強節奏。鼓點有“鄉會鑼鼓”、“起奏點”、“剎鼓點”等;嗩吶牌有“桃紅”、“開門”、“背宮絞笛”等。


  之所以叫“跑竹馬”,是因為整個過程主要突出一個“跑”字,跑起來又步步不離“陣法”(即調度路線)。跑竹馬演出陣勢有:“一字長蛇陣”、“二龍取水陣”、“四門兜底陣”、“五虎尋羊鎮”、“十字梅花陣”、“八卦連環陣”、“蛤蟆出水陣”等。


  1955年春節,灘上鎮跑竹馬參加了徐州專區會演,獲表演一等獎;1984年1月灘上鎮跑竹馬參加了在淮陰舉辦的江蘇民間舞蹈調演,獲一等獎。江蘇省電視臺、徐州市電視臺曾多次對邳州竹馬舞給予錄像宣傳,并與其它藝術項目一起交流到法國圣太田市(與徐州市結為友好城市)放映;之后,跑竹馬被編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


  由于受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跑竹馬漸趨冷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亟需進行搶救性的扶植與保護。


  徐州香包


  香荷包,又稱“香囊”,“香纓”,俗稱“香布袋”、“料布袋”。端午節有制作和佩戴香荷包的習俗。


  香荷包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品,歷史久遠。漢代時,徐州手繡香荷包已廣泛運用到歲時年節等民俗生活中。明清時,徐州手繡香荷包已有較大發展。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荷包。徐州香荷包的形狀非常多,有:心形、圓形、菱形、元寶形、蝴蝶形、花瓶形(保平安)、水滴形、長方形、人物娃娃等。


  徐州香荷包從內容上看,多以喜慶吉祥題材為主,如龍鳳呈祥、鴛鴦戲水、松鶴延年、喜鵲鬧梅等,寄托著人們祈求祥瑞、辟邪納福、豐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徐州香荷包的題材也在發生著變化,出現了以戲曲人物臉譜、布袋和尚(招財)、麒麟送子、觀音送福、兩漢文化、卡通娃娃等為題材的作品,更適應當代人民的需求。


  徐州有很多制作香荷包的藝人,比較著名的有井秋紅、孟憲云、馮憲花、李清富、佚名、馮瑞珍等。她們的作品都曾在省、市級的各類比賽中獲獎。但隨著農耕文明的逐漸轉型和削弱,傳統民俗日益淡化,現今掌握傳統香荷包技藝的民間藝人屈指可數,部分地區出現“斷流”。現今,在徐州民間香荷包制作中最有特色、最具有藝術價值、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是曹氏香包。而曹氏香包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曹氏香包第三代傳承人井秋紅。


  井秋紅是徐州“曹氏香包”的第三代傳人,她在繼承傳統香荷包制作的基礎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一批帶有徐州漢代文化特征的作品。作品造型美觀、精致,內裝有由十八種中草藥配制而成的香料,香氣四溢,戴在身上既可以驅毒避邪、防潮驅蚊、又能裝飾房間,凈化空氣。


  近年來,井秋紅精品迭出,《龍鳳呈祥》、《吉慶有余》、《連年有余》、《布袋和尚》等自創作品在省、市民間工藝品大賽中屢獲大獎。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發生的變化,外來文化的影響等眾多原因,徐州香荷包已瀕臨滅絕,因此對徐州香荷包這一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勢在必行。


  徐州梆子


  徐州梆子戲,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曲調的快慢節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當地群眾又稱為“大戲”。已流行于江蘇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江蘇省代表性劇種之一。


  梆子戲的表演繼承了中國古代戲曲載歌載舞的傳統,有自己藝術規律和整套的文學、音樂、舞蹈與技藝融于一體的表演程式。表演以虛擬為主,虛實結合,強調感情真實,節奏強烈,程式上規范嚴謹,技巧性高,具有淳厚、樸素、明朗的地域特色。


  徐州梆子戲的音樂屬板式變化體,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為主,音樂曲牌豐富,約三百余種。聲腔主要由陜西、山西梆子衍化而來,在調式、旋律節奏以及語言音韻和演唱風格上,都體現了徐州方言介于中州語系與吳越語系之間,既有中原音韻的厚重,又有吳越音韻的輕柔之獨特風格,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徐州梆子戲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審美性、思想內涵、審美理念及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是戲劇文化寶庫中的獨特財富。


  江蘇省梆子劇團于1950年成立以來,相繼產生了一大批群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家和優秀劇目。《華山情仇》于1996年在全國梆子戲劇種新劇目交流演出中獲唱腔設計獎和優秀組織獎;1999年,在第三屆江蘇省戲劇節中獲唱腔設計獎;2003年,榮獲首屆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金獎、全國國花杯中青年演員戲曲表演大賽金獎和優秀組織獎;1992年,徐州梆子戲《打神告廟》、《李瓶兒》晉京演出,張虹一舉奪得第九屆梅花獎;2000年,江蘇梆子戲《華山情仇》晉京演出,燕凌一舉奪得第十八屆梅花獎。


  徐州梆子戲深受人民群眾喜愛,曾有幾次輝煌和興旺時期。但是近年來,由于受到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和觀眾審美情趣的轉移,江蘇梆子戲已處于經費緊張、人員流失、后繼乏人的瀕危狀態,亟待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扶持。


  江蘇柳琴戲


  柳琴戲是目前徐州地區本土劇種之一。


  柳琴戲的唱腔曲調優美動聽,表演質樸幽默,雄中薀秀,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柳琴戲的女腔腔尾常有上行七度大跳的拉腔,獨具聽覺魅力,聞之牽魂繞夢,因此觀眾至今仍昵稱柳琴戲為“拉魂腔”。現在徐州附近民間仍流傳著:“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都不香”的民諺。可見觀眾對柳琴戲的喜愛。


  柳琴戲的唱腔音樂源自徐州周邊的民間音調、農民號子及語音衍化,后又不斷吸納徐州地區的民間曲藝及民間歌舞的音樂元素,通過長期融匯、整合,形成現在清麗、秀美、潑辣的藝術風格。徐州是南北藝術交匯的必經之地,受此影響,在柳琴音樂中至今仍存有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兩種成份,所以江蘇柳琴戲既有南方音樂的古樸舒雅,又有北方音樂的火爆激越。


  柳琴戲的劇目大多來自民間故事、歷史傳說。因為柳琴戲醞釀、形成于我國清代農耕時期,藝人的先祖又均來自于農民、災民,他們是劇目創作的主體,所以柳琴戲的劇目也必然以農民的審美情趣為依據,形成了質樸、幽默、愛憎分明、充滿憧憬風格特點。


  新中國建立之后,經過黨和政府的支持培養教育,經過幾代柳琴戲演職人員的努力實踐,柳琴戲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獨具藝術魅力和較高藝術價值的地方戲曲劇種,產生了一大批群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家和優秀劇目。2005年,劇團演員王曉紅被中國戲劇家協會授予中國戲劇梅花獎;2003年,《馬孤驢換妻》在首屆“中國濱州·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中,獲優秀劇目金獎;2005年,《棗花》參加中國·徐州首屆柳琴戲藝術節中,獲優秀劇目獎。


  但是,由于近年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柳琴戲以農民文化為主體的藝術形式與當今人們的審美情趣發生了嚴重的錯位,加之各種文化形式的猛烈沖擊,柳琴戲的昔日盛況已不復存在,且每況愈下,許多專業劇團正逐日削減,整個劇種也處于艱難維持的危機狀態之中。因此,亟需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扶持、保護。


  徐州琴書


  徐州琴書是起源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的徐州地區,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族、民間說唱藝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據最早文字記載和已故老藝人楊士喜(1905年-1987年)生前回憶,徐州琴書以前被稱為“唱唱兒”、“唱絲弦的”,后來又叫“唱揚琴的”,她師爺(名子不詳)給她說,早先農閑之時,玩友們于節假日、農閑之時,相聚一起,你一句,他一段唱些各地的民歌、小調而自娛自樂。后來逐漸被一些人當作謀生手段,長年四處演唱。經過幾代人的不斷豐富、加工、提高而成為這種演唱形式。1956年后被正式定名為徐州琴書。


  徐州琴書唱腔優美、曲調豐富、音樂伴奏有獨特風格,書(曲)目繁多,演唱語言是徐州的方言土語,貼近生活,緊跟時代。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政府給予高度重視,一代代的琴書演員勤奮努力,不斷豐富提煉,使這種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由唱“地灘兒”不登大雅之堂的“土玩意兒”,發展到登上大舞臺而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曲藝藝術。特別是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徐州琴書的當代傳人魏云彩先生帶領其學生們活躍在蘇、魯、豫、皖廣大地區,參加了全國及省、市級各種文藝晚會、匯演、大獎賽,并晉京向全國人大、政協兩會代表匯報演出,取得了優異成績,獲得了多項大獎,擴大了其影響面,提高了知名度。在全國曲藝園地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被稱為江蘇省三大曲種(徐州琴書、蘇州評彈、揚州評話)之一,全國三大琴書(北京琴書、山東琴書、徐州琴書)之一。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徐州琴書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曾幾度輝煌。由于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受現代多元文化的沖擊,加之受人、財、物力的限制和影響,曲藝團體被撤消,演出場館全無。徐州琴書和人民群眾直接見面漸少,演員和觀眾感情淡薄,老藝人不能演、中年藝人改行、年輕人極少學唱等原因造成演員隊伍減少、人才流失、后繼乏人,搶救、保護這一曲種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刻了。


服務熱線

0516-82635900

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