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8-05 瀏覽次數:次
歷史沿革及分布情況
邳州藍印花布歷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其祖先就已掌握了一經一緯的纖維編織、紡織、織網和染色技藝。
從邳州四戶鎮大墩子、戴莊鎮劉林的新石器時期古文化遺址中發掘出土的大量陶紡輪、骨針、織物印痕、織物殘片及精美的彩陶、礦物質顏料石和顏料研磨器具、骨筆等有關紡織印染的器具及材料,都可以證明邳州是我國原始染織工藝發源地之一。
從彩陶上使用的紅、白、黑礦物粉漿顏料涂染的花紋,證明當時邳州的民間藝人已具備并熟練地掌握了染色工藝技藝,尤其是彩陶上的幾何紋、植物花紋和花紋組成的點、圈、線構圖紋樣都與今天的藍印花布紋樣基本相同,充分體現了它們之間的淵源關系。這也證實了我國礦物質染料和植物染料己在不同時代、不同物體上開始了應用。
《尚書·益稷》云:“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周禮·天官·染人》載: “染人掌染絲帛”;荀子的《勸學》篇中有“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精彩論述,從而說明周朝到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專業染匠人,從事種植蓼藍草,并精通染藝及制作染料和識別染料的優劣。 《考工記》記載周代已用漚爍法對植物纖維加工處理, “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淫之以蜃’’。說明先秦時期印染藝人們就己熟練掌握提取染料及印染技術。
邳州藍印花布始于唐末宋初,成熟于元明,興盛于于清代和民國。民國中期,邳州染坊140多家,遍及邳州市各鎮,主要集中在岔河鎮、鐵富鎮、邳城鎮、四戶鎮、土山鎮、官湖鎮、宿羊山鎮、戴莊鎮、八義集等鎮。其中,僅良壁染坊就有十余家。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征
邳州藍印花布采用手紡、手織、手染的方式制作,又稱“青花布”、 “藥斑布”,是邳州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它是用黃豆粉、石灰加水調制成防染漿料,通過鏤空印花紋版,將防染漿刮印在棉坯布上,陰干后再以天然植物蓼藍草提取的藍靛染料浸染,染后漂洗晾干,刮除防染漿料,漂洗后即成,形成了柔和、沉靜、悅目的小缸青特色。其色彩雖然都是白藍相間,但對比強烈,淳樸而亮麗,染色、花紋都適于百姓心理需求。
邳州藍印花布圖案的花型一般以動物紋樣和植物花卉紋樣為主,也有簡潔的幾何圖形,質樸素雅,花紋圖案造型簡練明快,粗放流暢,廣泛地吸取了邳州民間剪紙、木版年畫的造型藝術。藍印花布雖然僅用兩種顏色,卻能創造出豐富的藝術效果。邳州藍印花布融合了蘇南、齊魯等地區藍印花布的造型、印染技法工藝,造型粗放、工藝細膩工整。深沉、純凈、素雅的藍印花布,蘊含著濃郁的鄉俗民情,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
主要價值
邳州藍印花布是中國傳統手工印染產品之一,是傳統的紡織、民間雕刻制版、民間染色、染料制作配制、民間繪畫、民間文學的綜合藝術結晶,對我國的傳統印染工藝、民間風土人情、民間文學藝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參考價值。同時它又具有相當廣泛的實用價值,它以本地土織棉布染制,具有耐磨、耐臟,吸汗透氣,穿著舒適的優點。
邳州藍印花布采用天然藍靛草染料染色,這種植物可以入藥,有清熱消炎解痛的療效,因此用藍印花布縫制的服飾、被子和飾品,穿蓋在身上會散發出一股清淡的中草藥香味。邳州藍印花布被人們廣泛地用于服飾、被面、窗簾、帳圍、門簾、桌布、圍裙、頭巾、鞋帽、包袱皮、背包等生活用品的制作。
邳州藍印花布于2009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