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8-05 瀏覽次數:次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積累的重要文化財富。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遺項目的高度重視以及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我市多舉措呵護傳統手藝,呼喚更多“匠心”,在做好傳承的同時,不少非遺項目也在謀求創新轉型,一個個非遺項目通過市場運作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非遺文化,邳州非遺項目以其獨特的內涵,強烈的地方色彩,濃郁的鄉土氣息,大放異彩。
近日,在趙墩鎮灘上竹馬文化館內,75歲的屈紹金老師正在教孩子們跑竹馬。作為跑竹馬第五代傳承人,屈紹金老師除了演出,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給孩子們傳授跑竹馬的技藝。初中二年級學生張碩,學習跑竹馬才一個月,別看他年紀小,可是跑起竹馬來有板有眼。說起跑竹馬,張碩說,學習跑竹馬既可以了解歷史,又可以鍛煉身體,還可以傳承邳州文化,一舉多得。
邳州跑竹馬,又稱“竹馬舞”、“竹馬會”,已有300多年歷史,是我市獨特的民間藝術,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跑竹馬屬于自娛自樂型的漢族民俗舞蹈,經過幾代人的演繹創造,先后融入了打擊樂、嗩吶等伴奏形式,逐漸形成了一個載歌載舞、氣氛熱烈的民間舞蹈。為了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屈紹金積極聯系,2014年就把跑竹馬引入校園。屈紹金說,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每批自愿報名八九十人,盡量在很短的時間內要讓他們精通各種跑竹馬陣勢,在自己有生之年,一定要把非遺跑竹馬項目持續傳承下去。
和跑竹馬同樣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還有紙塑獅子頭。官湖鎮官路口村村民石榮圣是邳州紙塑獅子頭現代代表人物,石家世家制作獅子頭的第六代傳人。進入石家的農家大院,地上擺滿了制作好的獅子頭,色彩亮麗。大如磨盤、小如拳頭、形態一致,整齊地排列著。邳州紙塑獅子頭制作繁雜,可制作8種大小不同型號的獅子頭,可作舞獅子用,也可作室內裝飾。談起紙塑獅子頭的制作,石榮圣打開了話匣子:“過去是把紙用開水泡成紙漿,把水淋出去,把漿糊在里面摻兌,直接在磨具上涂上一層,但是舞獅子不撐磕,一磕就會斷裂。后來,我們才用紙一層一層地裱,這樣不容易斷裂?!?/p>
目前,民間春會舞獅子受現代傳媒和娛樂形式的沖擊,舞獅會已不多見。紙塑獅子頭瀕臨消亡。為了深入挖掘與重新開發,以使其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石榮圣積極設計新產品,參加各種民間藝術展覽展示,擴大其適用范圍。目前,石榮圣正在為明年六月份舉辦的非遺節做準備。石榮圣說,平時只要有時間,兒子、兒媳婦、閨女都會和他一起做,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再難也不能把它丟掉,必須把它一代代傳承下去。
與此同時,另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繡花鞋也在傳承人張桂英的帶領下煥發新生機。日前,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在開發區戴圩街道高渡口村掛牌成立,基地設有剪紙、刺繡、布藝培訓班,結合“陽光扶貧手工藝脫貧”計劃為附近建檔立卡戶及孤兒提供學習就業機會。張桂英先后獲得“民間工藝美術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傳承人”等榮譽稱號,她做的繡花鞋品種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如今,和張桂英一起學習剪紙和刺繡的村民已有50多人。“姐妹們在一起相互照顧,能賺點零花錢,也不耽誤家務活,真的很開心。”村民張雪梅說。
基地的成立,為我市非遺項目傳承人提供了一個展示展銷的平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走進市場,走進群眾日常生活,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下去。張桂英說:“只要想學,我全部教,還分活給他們干,我還想把這個基地再次擴大,讓全國都知道我們邳州有這樣的展廳?!?/p>
我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蘇北地區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縣級市,總共有非遺項目186項,非遺傳承人32人。先后榮獲“中國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民間剪紙之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玉雕之鄉”等國字號美譽。近年來,我市傳承和弘揚邳州非遺傳統文化,切實加大“非遺”的保護力度,加大挖掘和申遺力度,普及“非遺”保護知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的良好氛圍,真正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代代相傳?!霸趥鹘y文化的傳承、傳播、轉化、挖掘方面,我們采用了‘三結合’的工作方法,即非遺項目與培訓、展演、展示、賽事相結合,與群眾文化活動宣傳相結合,與教育教學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卓有實效的傳承模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工作路徑?!笔形幕^館長秦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