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8-05 瀏覽次數:次
近日,2019年全國非遺傳承人作品聯展在北京舉行。我市民間藝術家李佰俠的香包作品《我愛天安門》榮獲金獎,并被收藏在中國非遺傳承人產業基地。
李佰俠是經濟開發區戴圩街道申莊村人。在她的家中,記者看到了一個巨型香包,這是《我愛天安門》的其中一部分。李佰俠告訴記者,別人參展的香包都是直接用花布縫制的,而她制作的香包上的花紋圖案都是一針一線繡上去的,且都有著美好的寓意:辣椒代表紅火,銅錢代表富裕,牡丹代表國家的繁榮昌盛。最讓她花心思的是那個半米多寬的“天安門”造型,全部由大大小小的香包組成,光刺繡就花了足足四個月時間,現在被留在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產業基地。“不管是參展的游客還是評委都對我的作品贊嘆不已。他們說‘喲,真不簡單,這得下不小的工夫,真是高手在民間啊’。”李佰俠驕傲地說。
李佰俠因祖輩經營刺繡花轎和喜慶婚轎,從小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長大后積極探索,傳承發展香包制作技藝。無論是轎衣還是香包,最難的部分是刺繡,一套完整的轎衣要花上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需要轉換四五種繡法。而香包因為體型小,造型復雜,更考驗手藝人的耐心和細心,但李佰俠卻堅持繡了30多年。長時間的彎腰勞作,幾度讓李佰俠的身體亮起紅燈,為此她曾三次燒毀刺繡工具。李佰俠說:“累得腰椎間盤突出,也沒時間幫兒媳婦帶孩子,家里人都不支持我,但是不管怎樣我都要把香包文化傳承下去。”
第四次重拾針線后,李佰俠深知單靠一己之力很難走下去,于是便把自己的兒媳婦和侄媳婦拉進隊伍,先從最簡單的教起,經過幾年的學習,她們逐漸掌握了香包刺繡的基本手法,能夠獨立制作完整的作品。與此同時,李佰俠多次參加展出,有多件作品被各種協會收藏,2014年,李佰俠成為徐州民間香包代表性傳承人。
如今,李佰俠的香包刺繡作品《我愛天安門》走進了非遺基地,讓更多的人知道了傳統香包制作,這讓李佰俠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成千上萬的人看到我們邳州的文化,我真的非常高興,北京領導也鼓勵我繼續干下去,讓邳州文化走進北京。”李佰俠補充道。
除了堅守傳統手藝,李佰俠還在不斷學習,這次來到北京,接觸到了湘繡手藝人,李佰俠便和她交流了刺繡經驗。李佰俠說:“他們也看好江蘇的繡法,下一步我們會相互學習交流,將中國的刺繡工藝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