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2-08-06 瀏覽次數:次
作者:劉穎 徐州非遺 8月31日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活態流變。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是中華文脈的薪火延續,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最佳體現,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進入新時代,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讓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新科技、新觀念層出不窮,使得有些傳統技藝失去了傳承、發展的空間。
因此,對于非遺保護而言,要在不破壞非遺生態的前提下實現非遺的創新發展,結合時代發展,“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的,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可以說,創新與轉化是對非遺的最好傳承。
生產性保護注入發展活力
在當今社會要讓非遺“活下去”并且“活起來”,把具有歷史感的非物質文化與當今高新技術智能化社會有效連接,就需要讓“久居深閨”的非遺實現“自我造血”。通過生產性保護,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讓傳統工藝等非遺走進當代社會、走進大眾,更好融入日常生活,把非遺的保護和生產化、商品化聯系在一起,能夠為非遺保護和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生產化、商品化的過程要由藝術家、設計師、手藝人共同參與合作,并依靠成熟的市場運作體系,將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價值的流通商品,讓非遺有效進入市場。
可以說,生產性保護對于非遺是具有生命力的保護傳承和產業發展方式,例如京作核雕作為文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用核雕制作扣子,或開發出更多各具特色的京味文化衍生品,并以此為載體來展現和傳遞北京歷史文化,就使得核雕工藝獲得了更加豐富的發展路徑,同時也在文化商品功能之外賦予了核雕工藝更豐富的社會價值。
整體性保護促進轉化創新
對非遺文化空間進行區域整體性保護是實現創新和轉化的突破口。我國非遺保護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實踐是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用以維護非遺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間。
文化空間是非遺最為集中、最為典型、最為生動的形態和形式。遍布在我國各地的各民族傳統節慶活動、廟會、歌會(或花兒會、歌圩、趕坳之類)、集市(巴扎)等都是最典型的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間。
文化空間具有非物質文化要素的豐富性、周期性、綜合性等特點,而且當前對文化空間的保護有的因其真實性、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而無法申報,因此僅僅通過技術性保護是無法滿足的,只有通過把非遺保護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村落保護、文化旅游有機融合等方式,才能保護非遺賴以棲息的生態環境,也使非遺項目得到傳承發展。
例如江西婺源的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自設立以來,突破非遺單向保護的思路,探索跨區域的保護模式,樹立整體性的保護意識,進行創新性實踐,通過對古民居、古祠堂、古戲臺等建筑的修復,既很好地保護和傳承了徽派建筑營造技藝、徽州三雕等非遺項目,也為扎根于民間的徽州祠祭、徽劇、徽州民歌、徽州目連戲等非遺項目的生存空間進行了良性修復。在現代化背景下,還可以借鑒“文化+旅游產業”的模式,進行系統性、綜合性旅游開發,將非遺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
我國非遺絕大部分植根于農村,因此,保護非遺可以與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打造民俗文化品牌,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在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中形成良性互動。例如在浙江桐廬的古村落中,非遺項目與文化創意相結合,做成產品,不僅帶動一方老百姓致富,更是展現了一村一景的文化特色。
湖北宜昌則重點突出屈原文化、昭君文化、嫘祖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并與文化旅游、節慶民俗活動相結合,推進非遺進景區,鼓勵和支持非遺資源產業化市場化發展,從而更好實現非遺傳統與現代的對接,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新媒體的運用實現載體創新
非遺傳承在表達方式和傳播方式上也要與時俱進,隨著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要借助新的傳播方式,把握互聯網傳播規律,綜合利用移動直播、視頻短片、紀錄片等新媒體手段,以全新的方式閃亮登場。
例如光明網充分調動多年來扎根文化領域所積累的優質資源,線上線下結合,通過“非遺敬·匠心”“青春遇見戲”中國傳統戲曲等系列直播,讓網友以近距離的視角了解非遺技藝、了解非遺傳承人,并把傳承人培育成“網紅”,全方位、立體式地呈現非遺項目蘊含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價值,引發了網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把非遺“激”活了。
廣東衛視和山西衛視聯合出品的中國經典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與互聯網直播平臺聯手,在直播間里向大眾傳遞傳統國樂的魅力,實現受眾的圈層突破,為民族音樂找到“新知音”。非遺文化可以通過新媒體實現“活”態展現,但這種創新性表達不僅要注重其外在的傳播形式,更為重要的是要抓住其文化內涵,堅持“內容為王”,深度挖掘出非遺背后的歷史、故事和工匠精神,才能擁有持久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才能激發中華民族對非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此外,還可以設立非遺大數據庫,通過數字化手段進行數據采集、分析,制定標準、精準備案、防偽溯源,并鼓勵線上方式,讓非遺更具有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政策機制的扶持提供制度保障
非遺作為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傳承、創新的關鍵是“人”,但當前傳承人群體逐漸萎縮甚至后繼乏人,因此,非遺的文化人才培育刻不容緩。要通過政策扶持、立法保護,加強傳承人隊伍建設。在非遺人才入口端,開展傳承人評審制度創新,將具有代表性、影響力的傳承人納入政府支持的保護范疇并對傳承人履行傳承責任進行專項補助,同時建立傳承人退出機制,發揮政府管理監督作用。
在非遺人才培育中端,創新傳承人“走出去”機制,鼓勵傳承人、保護單位等相關部門通過非遺傳習普及、非遺講堂、傳統文化社團等渠道“走出去”,喚醒年輕一代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意識,讓非遺傳承不再唱“獨角戲”而成為“大合唱”;建立非遺傳承人生產性保護制度,注重非遺保護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融合,通過建設非遺傳承教學(實踐)基地、大師工作室等,發揮非遺傳承人、文創產業人才及相關企業、研發設計機構等社會力量的合力,開展非遺項目的研發設計、展示銷售、品牌推廣等產業化活動,為非遺保護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生力量。
在非遺人才培育終端,搭建起新生一代傳承人的培育機制,建立非遺研究基地或研究學院,如北京一些高校就首開非遺學院先河,為創新非遺人才培養、實現非遺大眾傳承傳播提供了新模式。
非遺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中留下的燦爛瑰寶,是凝聚先輩智慧與卓越價值的精神財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
非遺創新與轉化的核心是傳承中華民族的思想理念以及文化精神,從而更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文明持續發揚光大。因此,無論如何創新,都要俯下身、靜下心,一方面研究非遺內在的文化內涵,回歸傳統、深入生活;另一方面與時俱進、開闊視野,在不失其本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創新發展,讓古老的非遺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光彩!
文章轉載自非遺中華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