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516-82635900
發布日期:2022-08-01 瀏覽次數:次
柳琴戲亦稱“拉魂腔”,分布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魯南、皖北、蘇北一帶。最初是由單人或者雙人表演的民間說唱,即藝人所稱的“唱門子”或“跑坡”。后用柳葉琴伴奏,并且增加了行當,豐富了劇目,又吸收了同地域的曲藝、民歌小調的音樂元素,同時借鑒了京劇、梆子等劇種表演方法,逐漸形成了柳琴戲這個劇種。屬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統戲劇類項目。
江蘇柳琴戲角色行當有自己特殊的名稱,分小頭、二頭、二腳梁子、老頭、老拐、大生、勾腳、毛腿子、奸白臉等。唱腔色彩豐富,結構獨特。它的組腔方法既不同于板腔體戲曲,也不同于聯曲體戲曲,而是用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調三種獨具個性和色彩的曲調相互穿插、功能互補來組構喜怒哀樂、輕重緩急的曲調的。
江蘇柳琴戲有大小300余出劇目,以喜劇為多,悲劇較少。也有一部分以忠孝愛國、懲惡揚善為內容的大戲和連臺本戲。1949年后,柳琴戲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喝面葉》《張郎與丁香》和新編現代戲《大燕和小燕》被攝制成戲曲電影。
江蘇柳琴戲的傳承原以家族傳承為主,科班師承為輔,新中國成立后則主要以戲校教育為傳承方式。
柳琴戲劇目整體風格質樸敦厚,大眾化特質尤為突出,唱腔音樂既有南方的清秀,又有北方的熱烈,深受群眾喜愛,有“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都不香”的民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