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516-82635900
發布日期:2022-08-01 瀏覽次數:次
嗩吶藝術(徐州鼓吹樂) 擴展,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徐州嗩吶,俗稱“喇叭”,吹管樂器。金元時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我國,之后從回族聚居的區域傳播開來。在明憲宗成化年之后走進徐州民間。至今徐州嗩吶廣泛分布在徐州市全境及各縣(市)區。
徐州嗩吶藝術音色高亢明亮、粗獷奔放。經過改制的嗩吶,表現力更加豐富。既有南方的柔婉細膩之氣,又有北方的粗獷豪邁之風。嗩吶手常根據樂曲的情緒,采用“變指翻調”、“循環換氣”、“花舌音”等技法來表現。善吹者還能奏出沉郁柔美的簫音。有的在演奏過程中還插“口中噴火”、“口拽彩條”等絕活。
徐州嗩吶演奏的代表性曲牌,概括為8個字:“搖金凡調,三令四來。”即《柳搖金》、《凡字調》、《將軍令》等三令、《到春來》等四來。徐州嗩吶還常用于戲曲、歌舞伴奏。在鼓吹樂隊的組合中,常以嗩吶領奏,伴以笙、梆子、鑼、鼓等擊打樂器。徐州嗩吶能人輩出。普查在冊的班社近百余個。當今以李樹鵬、趙倫等最為有名。
在徐州,凡遇到婚喪喜慶、祭祀活動,便搭班演出,數日不絕,有廣泛的活動基礎。徐州嗩吶逐漸形成了自己鮮明獨特的地方風格,具有極高的實用和審美價值。
徐州文化館自2008年以來,每年舉辦一次全市范圍內的嗩吶大賽;已經著手建立比較完整的檔案庫;并通過成立“徐州嗩吶活動中心”,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引導更多的年輕人喜愛和傳承徐州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