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516-82635900
發布日期:2022-08-01 瀏覽次數:次
發展民間藝術 活躍群眾文化
徐州文化館 孟 軍
民間藝術產生于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人民群眾自己的藝術。它積淀著古老的民族民間文化形態,凝聚著千百年來我國各族勞動群眾的審美意識,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著勞動人民的痛苦與歡樂,反映人們的愛情生活。民族民間藝術在思想內容、藝術形式、表現方法以及語言風格等方面,通常帶有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觀念和痕跡,與民間的生活和生產、風俗習慣密切結合,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起著多方面的功能作用,成為人們傳授知識的教科書。人們往往利用它去傳授各種歷史、地理、社會生產知識,進行藝術陶冶和道德教育。從價值上來看,這些民間藝術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寶藏,是民族生活、勞動斗爭和人民精神生活的寫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貢獻。從意義上看,它是構成維系民族心理的紐帶,是人民藝術生命的組成部分和人民獲得知識的來源。因此,繼承和發揚民間傳統藝術,對活躍群眾文化活動,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抵制外來低級文化,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品質和民族精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民間藝術是群眾文化的基礎
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是人民群眾在勞動中創造、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群眾文化的基礎。
1、建設民族、先進的群眾文化離不開民間藝術
要建設民族的、先進群眾文化,必須繼承和發揚民間藝術遺產。民族的、先進的群眾文化必須深深地扎根于群眾之中,要在群眾中扎根,就必須具有鮮明的民族民間藝術的特點,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易于接受,所喜聞樂見,這已為無數的實踐所證明。從建國以來六十多年,特別是近年來的實踐來看,什么時候群眾文化重視了對民間藝術遺產的繼承和發展,群眾文化就繁榮,就進步;什么時候脫離或摒棄民間藝術遺產,群眾文化就蕭條,就退步,對民族的、先進的群眾文化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民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提高,在我國城鄉,尤其是廣大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蓬勃發展,人民群眾自愿開展群眾性的文藝演出、書畫展覽、戲曲演唱、書刊閱覽等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在每個群眾文化活動的高潮中,起主體作用的都是民間藝術,也正是民間藝術得以繼承與創新,民族的、先進的群眾文化也隨之得到發展。如民間舞蹈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扭著秧歌、耍著獅子、踩著高蹺給節日增添了歡樂的氣氛,營造祥和喜慶的氛圍。其它如貼春聯、掛年畫、剪窗花等等也是千百年來人民群眾十分喜愛的民間藝術形式。今天我們尊重、利用這些形式,并加以創新、發展,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同樣為人民群眾喜愛,既活躍了節日的群眾文化生活,又使人們從中得到啟迪和教育。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藝術都是在它的民族民間文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我們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的、先進的群眾文化,很自然也離不開我國具有民族傳統的民間文藝。我國是個有著幾千年文化歷史的古國,民間文化十分豐富。繼承傳統文化,不僅對于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藝術有著積極的意義,而且對于使我國文化藝術更具有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風格和特征,自立于世界文化藝術之林,也是一條十分重要的途徑。
2、群眾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離不開民間藝術。
群眾文化是發揮文化藝術的社會作用的綜合課堂,民間藝術在這綜合課堂中卻占有重要位置,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無論是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的培養,還是建設文明社區、文明村、文明街道、文明單位等方面,它不僅作為規范人們思想、道德、行為的標準,而且是整個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擁有多種形式對人們進行審美教育,這也正是群眾文化十分需要借助于民間藝術活動的特殊功能,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目的。如民間的旱船、龍舞、獅子舞、高蹺、年畫、對子、剪紙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民間特有的藝術形式,在慶賀豐收之時;在歡度新年之日,既可以給人以積極向上的鼓勵,又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在整個社會生活中,人們從幼年時期、青少年時期、壯年時期,直到晚年時期,都必須從各種途徑,各種形式、各種方式受到陶冶、娛樂身心的教育。群眾文化都具有擔負這一任務的多種多樣的功能。它表現在(1)觀賞活動,包括欣賞舞蹈、戲劇、電影、音樂,參觀展覽,游覽名勝從而得到美的享受和滿足;(2)通過輔導培訓活動,包括舉辦群眾迫切要求的各種藝術、科技知識培訓班或專題講座,提高群眾的文化藝術和科技水平;(3)通過閱讀活動,包括組織指導群眾讀書看報,撰寫書刊評論,交流讀書心得,使人心胸開闊,以提高精神境界;(4)通過先進技術的手段,包括網上瀏覽、利用各種視聽資料,可以使人們盡快接受新鮮事物、新技術,并得以藝術享受;(5)通過直接參加各種自娛自樂的群眾文化活動,包括組織參加各種文藝表演、比賽以及各種文藝創作,使人們群眾既得到愉快休息、感情抒發,審美得到升華,又受教育。
由此可見,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個特點是自我參加、自我教育,自娛自樂,無論是觀賞、輔導、閱讀、實踐等活動都必須是群眾直接參加到各種文化藝術活動中來,使人們直接獲得思想、感情的強烈感染與教育。無論參加活動的人們是集團或行業,以至每一個人,他們不僅要欣賞他人的文藝活動,還要直接投入各種活動,這是專業文藝所無法替代的,這也是群眾文化最突出的優勢。
豐富多樣的民間藝術,在發揮自娛自教中更具有特殊功能。由于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多彩多樣,無論是民間故事、民歌、曲藝、音樂、舞蹈,還是民間美術如:民間繪畫、剪紙、泥塑等手工藝的各種藝術形式與體裁,它除了具有藝術性外,還具有自己的個性,即通俗性、地域性、集體性、流傳性、可變性、口頭性等多種功能特征。民間藝術的多功能是指它不僅具有藝術的美學欣賞價值,而且具有多方面的科學價值和指導人們生產與生活的實用功能。這種功能是十分突出而重要的。馬克思曾經研究過希臘的神話與史詩,充分利用民間藝術的科學性與形象性,他說:希臘神話反映了“人類童年的天真”,“顯示不朽的藝術魔力”。它還說:希臘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雖然經歷了幾千年,但至今“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說,還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恩格斯在《家族、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引用了神話、傳說、歌謠及其它民間文學材料,來說明家族和國家的各種類型。同樣列寧曾引用了俄羅斯諺語“誰在最后哭,才有資格笑”,來諷刺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普列漢諾夫等社會民主黨人轉到資產階級方面去,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論調的破產。毛澤東同志早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教課時,就指導學員搜集民歌,在他親自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中規定:“要提倡花鼓、演劇、游戲、出墻報等類活動”。在他的著作中曾詳細引用“愚公移山”這個古老寓言,鼓舞、動員全黨全國人民團結振奮起來,推翻三座大山。從上述事例說明,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充分發揮民間藝術作用,也就充分發揮了群眾文化自身的優勢。
3、許多群眾文化活動的優勢,需要發揮民間藝術的作用
民間藝術在我國流傳多年,在長期的流傳與發展中,民間藝術形式是豐富多樣,絢麗多姿的,具有十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地方風味。群眾文化的健康的思想內容和優美的藝術形式,多以民間藝術的通俗、形象、生動以及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等特色表現出來。如民間戲曲、舞蹈、說唱藝術,都是歷代勞動人民創造、傳襲下來的藝術形式。由于地域、民俗以及居住、經濟、心理狀態、審美觀點和藝術興趣的不同,加上群眾文化娛樂的方式有異,如民間剪紙、繪畫、手工藝、踩高蹺、跑旱船、耍龍舞等多種形式、多途徑、多范圍的特點,發揮其娛樂、欣賞、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群眾文化利用當地的民間藝術形式開展活動,最易為人們所接受,特別是農村最能受到群眾的歡迎,也更能收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二、 民間藝術與群眾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群眾文化的根基是民間藝術;群眾文化之母,也是民間藝術;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無論從歷史或現實的角度去看,都是不可分割的。
1、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民間藝術與群眾文化之間已形成相當密切的關系。
民間藝術與群眾文化的密切關系是通過特有的傳統節日、民風習俗等文化活動體現出來的。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國,民間藝術早在千百年前已在各類群眾文化活動之中生根發芽。那么,群眾文化早就成為各個民俗、風俗、習俗等各類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播、輻射中心。一年四季的不同類型的群眾文化活動,他們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也無處呈現帶有濃郁氣氛的民間藝術色彩,特別是農村更是這樣。拿徐州地區的民間藝術來說,每逢新春佳節,許多民間藝術團隊都十分自覺在以最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來參加群眾文化活動,他們往往是以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為榮,特別是中老年人,他們以民間藝術展現自我。如:邳州的農民畫、新沂的民間剪紙、睢寧的落子舞、銅山的面塑、沛縣的泥模等等,這些民間藝術能在藝術上達到輝煌的境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他們長期以來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磨練的結果,最后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文化藝術特色,并作為民間優秀的文化瑰寶馳名中外,舉世矚目,而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也自然成為活躍在群眾文化活動的主力軍。他們往往通過傳統節日活動,以顯示新年的大吉大利、百業興旺等美好祝愿,同時也極大地活躍了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群眾文化形式。如我館根據民間舞蹈進行藝術加工的“落子舞”節目,在全國“蒲公英”少兒藝術節中榮獲一等獎,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2、從現實角度來看,民間藝術與群眾文化之間依然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
近年來,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中央在政府工作會議和有關工作會議中,多次強調重視和弘揚民族民間優秀文化藝術。多年來我省開展了弘揚和保護民族民間藝術專項活動。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使民族民間藝術之花在群眾文化中重綻新蕾,姹然怒放,各類民間藝術在各級文化館(站)的精心挖掘整理和組織扶持下,以嶄新的面貌、方興未艾的態勢,在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展現各種獨特的藝術風貌。弘揚民族民間藝術蔚然成風,成為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群眾文藝工作者的自覺追求。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特別是節日活動,已經離不開民間藝術如各類地方戲曲、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繪畫、民間工藝等等以民間優秀文化藝術為代表的藝術形式,而這些藝術形式往往成為引人注目的主要群眾文化活動形式,而且是具有特色的群眾文化形式。由此可見,民間藝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不但沒有被外來文化所削弱,而且仍然在群眾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發揮它們獨特藝術功能。民間藝術與群眾文化之間所長期形成的一種密切關系是其它門類,尤其是外來文化完全不能代替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因為群眾文化的廣泛性、群眾性致使它經久不衰,仍以強大的生命力根植于人民的沃土之中,同時又促進了民間藝術的發展。
由此可見,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在新世紀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群眾文化的瑰寶,魯迅先生曾說:“鄉民的本領并不亞于文豪”。郭沫若也曾說:“如果回想一下中國文學的歷史,就可以發現中國文學遺產中最基本、最豐富的就是民間藝術,或是經過加工的民間文藝作品”。這兩位中國文化巨人對民間藝術的評價是非常科學的,這也給我們以深刻地啟迪,我們只有努力利用民間藝術形式,就能創造出無愧于我們偉大時代和偉大民族的光彩奪目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群眾文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