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516-82635900
發布日期:2022-08-01 瀏覽次數:次
從邳州農民畫看文化館在基層群眾
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徐州文化館歐陽卉影
[摘要]文化館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陣地、橋頭堡,它的存在為群眾進行日常文化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發揮文化傳播載體作用,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提升他們的文化道德素養,著力構建社會主義主流群眾文化是文化館的主體功能。因此,我們應通過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推動文化館建設,促進群眾文化活動的深入開展。
文化館是由政府出資建造的公益性單位,是在我國不同地域內開展文化宣傳活動的主流載體,是宣傳、引導、實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推動性力量,是群眾豐富業余生活的重要場所。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怎樣定位文化館的工作職能,發揮其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以邳州農民畫的發展為視角,淺悉文化館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先進文化,人民需求,文化職責,農民畫,主導地位
一、 基層文化館的工作職能定義:
目前,中國正處在一個中外文化交流碰撞階段,文化館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肩負起應負的職責,是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建設的重大議題。它的主要職能可以概括為:“為群眾提供基礎性文化服務,盡量滿足轄區群眾各類文化需求;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文化;承擔起一部分社會引導與教育職能;定期組織群眾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發掘和整理民間文化遺產(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理論研究,有步驟有計劃的指導群眾性文化藝術普及工作;配合其它文化機構宣傳文化方針政策”。文化館在文化傳播領域的作用及其自身所具備的開放性、文化性、前沿性、社會性已經被群眾所認可,成為了黨和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橋梁與紐帶,是基層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機構。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文化館的這些工作職能,才能更好的發揮其作用,并體現在具體工作中。從以上職能我們可以看出,文化館是服務大眾、傳播文化的平臺,它必須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在不斷的完善、發展創新中完成歷史賦予的文化使命。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文化館的職責是文化職責,同時也是其應肩負的社會職責,而責任的內容就是針對群眾的需求展開文化服務、文化交流、文化構建等相關活動,這是由文化館承擔的責任決定的。我們從邳州農民畫的發展成長歷程,可以作為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分析
邳州農民畫源于邳州傳統的民間繪畫,傳統的民間繪畫種類很多,其中農民畫就是在新中國建立以后新興的一個畫種,也被稱為現代民間繪畫。邳州農民畫興起于1955年,1958年形成高潮,在全國第一個實現了壁畫縣。1960年,周恩來在北京接見參加全國第三屆“文代會”的邳州農民畫作者代表梁傳魁時說:“你們邳縣壁畫搞得好,要堅持生產,堅持業余,擴大隊伍。”但是在 “文化大革命”期間,雖然只有短時間的間斷,傳統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點卻遭到了嚴重破壞,其浪漫、樸拙、貼近生活的創作特點為公式化、概念化、“三突出”等所代替。1979年,縣文化館組織舉辦農民畫創作培訓班7期,1982年,成立了以農民畫作者為主要成員的邳縣美術工作者協會;在縣文化館開辦業余美術學校。1983年,恢復壁畫傳統,四戶鄉率先在街頭繪制壁畫70幅。1990年4月,800幅(件)農民畫等民間美術作品參加上海90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集體獲“景泰藍杯”獎;同年5月,縣政府召開全縣民間美術工作表彰會,表彰164名優秀創作者和組織者,同時命名四戶鎮為“農民畫鄉”,1990年,國家文化部編輯出版的《中國民間繪畫選粹》,收選邳縣農民畫作品56幅。1991年5月,全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工作座談會在邳縣召開,來自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80名代表匯集邳縣,共商振興民間繪畫事業的大計;同時,邳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2007年,“邳州年畫”被江蘇省文化廳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邳州農民畫之所以有這樣的長足發展,與邳州文化館多年培訓,引導,傳播有著直接的關系。
二、發揮基層文化館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
根據文化館的職能及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我們認為其作用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服務作用。文化館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服務型,文化館的工作人員的
身份具有雙重屬性,既是政府的公職人員,又直接面向基層群眾,因此,在宣傳黨的文化主張的同時,必須要以維護群眾的文化利益為工作準繩,向群眾提供健康積極向上的服務項目是文化館工作的基本原則。邳州文化館正是在服務性這個方面下了功夫,比如每年春季農民畫創作訓練班,以培養人才,挖掘精品為宗旨,幫助學員克服實際困難,備足了繪畫材料,給學員布置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組織學員采風;邀請專家學者進行專業輔導與講座;與相關文化機構展開文化交流活動等等。使農民畫創作既保持自己的個性,又與不斷提高的群眾生活緊密聯系,以老帶新,不斷吸收發展新的力量,擴大創作隊伍,提高作品水平。文化館的服務性貫穿始終。文化館要利用政策支持,場地設施、社會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要扶持特色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素養,文化館的服務功能不能僅局限傳統層面上,在保證人員、資金的前提下,要加強硬件服務建設,建立獨立的文化網站,文化QQ群、微信群,充分利用豐富的互聯網資源,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擴展文化資源,擴大服務范圍,推動文化產業事業的發展
2.宣傳作用。文化館的另一項任務就是作為黨和國家的文化喉舌,面向基層群眾展開文化教育,搶占文化高地。基層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所在,作為文化的傳播者,文化館工作人員應以身作則,加強自我教育,著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與文化境界。首先,要把握政治方向,在全面了解黨的文化方針政策的基礎上,通過對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與實踐,幫助群眾解決文化難題,了解文化政策,增強文化辨識度與主人翁意識,最大程度的調動群眾的文化參與熱情與積極性,進而取得群眾的理解與信任。與此同時,我們還要不斷加大正面宣傳力度,把各行各業中涌現出的杰出人物、先進事跡通過各種文化渠道傳播出去,讓“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讓人們深切的體會到好人好事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從精神層面得到激勵鼓舞與教育,為傳播文化主旋律盡一份心力。進行面向大眾的文化科教普及工作,是文化館宣傳職責中的重要任務。為了更好的完成這樣光榮使命,破除封建文化陋習,不斷解放群眾思想,讓他們能夠跟上文化發展的步伐。進而在全社會培養并形成一種高度文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傳播空間,使群眾在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中達到身心愉悅、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目的。
3.組織作用。基層文化的構建是一個循序漸進、規模宏大的工程,這個工程
的實施是社會各方面戮力齊心的結果。作為開展文化活動的主陣地,文化館必定在其中發揮先鋒骨干作用。文化館是公益性事業單位,它的性質決定它有別于普通的文化娛樂場所,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以引導文化事業的發展方向。邳州文化館歷時幾十年的探索,在組織群眾參與農民畫的傳承與發展的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組織群眾的過程中,發揮了他們的凝聚力,使每期學員踴躍參加培訓達到座無虛席。并且不斷完善,積極組織學員參加各類展覽、積極利用網絡宣傳把大家的力量團結起來,上下一體,點面結合,把文化的觸角從城市延伸到鄉村,進而實現民間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等的大融合,使邳州農民畫從小眾轉移到大眾,從變例到常規,大眾性的文化活動從此得到了展現的舞臺并得以正式確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已經突破了城鄉地域的限制,日益融合為一個整體,而文化館在送文化下鄉的同時,還要把散發著泥土芬芳的鄉間文化帶進城市,以達到相互交流、取長補短的目的。
4,輔助作用。目前的群眾文化活動可謂是在形式上多種多樣,琳瑯滿目,但是不足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免呈現出一種自在的文化散漫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群眾的文化品位和鑒賞能力,尚與精英文化有一定的距離。比如說,商業性蘊含在大眾文化之中,傳統性寓于傳統文化之內,地域的封閉必然會導致文化交流的阻塞。我們通常將這種次于精英文化的大眾文化形式稱之為“亞文化”,要想擺脫這種狀態必須要加強文化的引導功能。文化館所倡導的是主流文化,它的價值集中體現在推動社會文化發展進步的過程中。文化館有著健全的機構,齊備的硬件設施以及專業文化人才,它不僅承擔著塑造主流文化、正向文化的社會職責,而且擁有肩負職責的能力。在文藝表演,文化理論研究,藝術傳播,承接遺產等方面進行輔導。這種輔導是多層次,寬范圍內進行的,應將引導、指導與教導結合起來,其結果必然是實現主體文化的主導地位,這也必然會調動精英文化的構建,使其向著大眾化、群體性的方向運動。
文化館要幫助群眾搞好活動,活躍社會文化氛圍,提高群眾的文化參與度,為社會培育更多的文化精英。為此,文化館的館員首先要從精神層面入手,解放思想,主動出擊,全方位多視角的開展輔導工作,杜絕等人上門的陋習。文化館應充分利用空間優勢,在館內以文化展覽、培訓為契機與動力,積極進行文化輔導工作。在參與文化活動中,不應只注重單調的、重復性的展出,更重要的是要打開思維,加強文化創作,要組織相關人員到基層去,在體驗實踐中展開新的創作理念,并通過繼承與創造進行輔導。要將輔導與培訓緊密結合起來,有計劃、有步驟的對基層文化專業干部進行業務培訓,同時組織精干力量開設藝術文化培訓班。與此同時,還要將社會文藝團體中的中堅骨干組織起來進行集中輔導培訓,發揮一定文化引領作用。
5.傳承作用。文化館承擔著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任。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寶庫中一顆顆熠熠生輝的明珠,是我們研究各領域、各學科的重要參照對象。如何更好的發揮歷史遺產的作用,保證其發展的延續性,是文化館的職責,也是文化館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在人類億萬年發展歷程中,先輩用他的勤勞勇敢與聰明才智創造了一個個令世人為之傾倒的文化結晶,這些文化結晶來源于人類的現實生活,是多元文化相互借鑒、碰撞的結果,是一筆異常寶貴的文化稀缺資源與文化財富。對歷史遺產的保護與繼承,對于提升文化館的文化站位與戰略高度,構建與世界交流的文化景觀,促進中華傳統文明的發展與延續,都是意義重大的。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具有象征性意義的原始文化資源,多年來始終在文化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旺盛的文化生命力深刻詮釋了文化的靈魂與魅力。
三、推動文化館實現對群眾文化活動引導的策略
(一)明確文化館的主導地位
文化館是傳播主流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肩負著推動文化發展創新的重要職能。多年來,黨與政府也高度重視文化館的建設,并賦予其基層文化主導地位,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由于地域上因素導致不同地區的文化館在進行文化活動中,對于一些關鍵問題難以達成共識,比如說,對文化館的作用就存在著各種雜音,長此以往必然會對文化館作用的發揮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對文化館的主導地位不但要反復重申,而且要上升到政策層面,既通過政策的制定以具體條文的形式明確下來,只有如此才能統一思想的同時,使群眾更加深刻認識到文化館的作用。不僅如此,文化館要想得到群眾的認可還應時刻關注群眾的文化需求,圍繞著這些需求展開各種類型的文化活動,以此來擴大文化館的影響,促使其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二)創新文化館的管理機制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文化館要想落地生根得到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在管理上就必須要拋棄過去的陳舊觀念,解放思想,從工作的方式、工作機制方面著手,不斷的發展創新。要有大局觀念,以創新活動方式為載體,通過文化館舉辦的活動真正貼近群眾的生活,引導群眾養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激發文化活力,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強大助力。
(三)增強文化館的人員素質
文化館工作人員的素質是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有效開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斷提升文化館人員的隊伍建設,以各種輔導性教育培訓活動為契機,打造一支能夠“拉得出”、“叫得響”,素質過硬、能力強、水平高的專業文化工作隊伍,人員素質的提升必然也會帶動文化館業務的順利開展。因此,必須要通過專業指導培訓,不斷強化他們的業務技能,改變他們的傳統思維模式,創新文化發展理念,提升他們的組織與引導能力,讓他們在文化發展領域中真正發揮主導作用。與此同時,文化館還要在吸納、培養文化專業人才的同時,利用人力資源的長足優勢,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具有文藝專長的文化精英,不斷發掘人才潛力,以此來提升群眾的整體文化水平,促進群眾文化健康有序的行進。
(四)加強文化館的硬件建設
在文化館的建設上,要想迅速提升服務質量,增進整體服務水平,就必須要以陣地優勢為依托,加大業務功能的完善力度。鑒于不同地區內文化館的定位差異,各地文化館應因地制宜的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設置各類文化活動場所,如,群眾文化需求調查室、美術繪畫工作室、特色文化閱覽室、歌舞排練室、電影放映廳等部門,并為這些部門的日常正常運轉提供硬件設施保障,以此來實現文化館的文化服務需求,使文化館真正成為群眾的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總之,隨著文化館在群眾文化活動中作用的日益凸顯,它已經越來越被基層群眾所認可,成為開展群眾活動的主要場所,在文化的傳播交流過程中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對文化館的工作職能以正確的定位,對文化館應發揮的作用,尤其是對發揮文化館作用應采取的舉措給予客觀的論述,才能促進文化館的發展與建設,實現文化館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無縫鏈接與全面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