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紙塑獅子頭是一個集雕塑、裱糊、扎制、繪畫于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極具蘇北地方特色和民間工藝特色史料記載已有5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邳州各鄉鎮及邳州接壤的魯南、蘇北地區。系“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之傳統美術類項目。...
荊山橋位于徐州經濟開發區大黃山鎮荊山村南,橫跨于不牢河之上,是我國古代最長的石橋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荊山橋的傳說”在徐州廣為流傳。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荊山橋賦詩《荊山橋》一首,并為大橋寫了一塊“萬世津梁”的橫匾。...
賈汪煤礦文化的發展是隨著賈汪煤礦的開采而發展起來的。清光緒六年(1880年),賈汪地區發現了當地的煤炭資源,村民開始挖土井采煤。光緒八年八月二十四日(1882年10月5日),南京候補知府胡恩燮正式設局興辦徐州煤鐵礦,從此賈汪的煤炭開采業才蓬勃發展起來。...
睢寧古邳鎮歷史悠久,既是我國古代中原以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三國時期的古戰場,歷史上的“圯橋進履”、“曹劉大戰”、“呂布吊死白門樓”、“笮融建造浮屠寺”等許多真實故事都發生在此。睢寧古邳鎮山川秀美,風景獨特...
邳州草編歷史悠久,據明、清《邳州志·物產禮俗卷》附載:“貧媼亦善女紅,編蒲為扇,織草為履,頗精美,而海外瑰奇日”。明清以來,邳州蒲扇編織成為邳州廣大農村手工業的一項支柱產業,形成了十多個蒲扇編織專業村,數千人從事蒲扇編織。1915年邳州編扇藝人李鳳祥、黃作編織的“蒲編桃花扇”...
民間編結工藝源于民間彩扎。民間彩扎是指用竹蔑或鐵絲為原料,用紗紙或其它絲線所扎制的藝術造型工藝,俗稱“扎作”。我國彩扎有悠久的歷史,是著名的工藝美術品之一。每逢節日慶典,民間往往張燈結彩,以示慶祝。云龍編結工藝是以高梁莛、竹子為主要原料,集編、扎、糊、剪、繪多種技藝于一體。...
彭祖烹飪術[2022-08-01]
彭祖烹飪術源于堯帝時的彭祖。彭祖,一作彭鏗,陸終第三子,是一位大名鼎鼎、譽滿華夏的圣賢人物。他因獻雉羹(野雞湯)給堯帝,治好了堯帝的厭食與體虛癥,為堯帝所賞識,遂封他為大彭氏國(今徐州)國主。后人尊稱他為彭祖。...
云龍山廟會[2022-08-01]
云龍山廟會,原名稱“大士巖廟會”,俗稱“云龍山會”。清康熙年間,徐州知府姜焯,在山西坡興建僧舍時于地基中發現一塊白紋巨石,便命人雕刻成送子玉帶觀音。眾多婦女知悉,紛紛來拜,以求早生貴子。后來求子的日期漸漸集中在農歷二月十九日,而興化寺的僧人每逢這天就做起法事...
張巧玲[2022-08-01]
1977年師從魏云彩先生。40多年表演、傳承生涯,形成了聲音圓潤、表演真切、形象生動的個人風格,為當代徐州琴書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水漫金山》、《游西湖》、《一個女人三個娘》、《虞姬賦》等。原創作品相繼獲全國、省創作、表演一等獎。...
石榮圣[2022-08-01]
石榮圣出身于邳州紙塑獅子頭世家,系石氏家族第五代傳承人。自幼受祖輩扎塑藝術的熏陶,1966年正式隨父親學習紙塑獅子頭制作。紙塑獅子頭是一種集雕塑、裱糊、扎制、繪畫于一體的綜合造型藝術。石榮圣的作品造型夸張,形像傳神,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極具蘇北地區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