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 擴展(徐州香包),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香包,又稱“香囊”,“香纓”,俗稱“香布袋”、“香蛤蟆”。在中國,制作和佩戴香包的習俗,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徐州香包作為一種民間美術形式,廣泛分布于徐州各地區,其中在徐州市泉山區比較集中。...
紙塑獅子頭作為民間面具之一,是用紙、竹片為原料,通過裱糊扎制造型,再用顏料在其面上繪畫,最后用染色的苘扎毛須裝飾,周邊配以數個金銀小鈴,抖動時發出響聲,烘托演出氣氛。邳州紙塑獅子頭造型夸張優美,形象生動傳神,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用色借鑒傳統的木版年畫,描繪仿似戲劇臉譜。...
糖人貢,俗稱“供品”,是用優質白糖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民間糖塑工藝,是傳統喪葬祭祀禮儀的載體。糖人貢早期用于宮廷祭祀,后流入民間,清代中期傳入豐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豐縣糖人貢主要分布于豐縣境內及我省與山東、安徽、河南接壤地域。...
徐州嗩吶藝術音色高亢明亮、粗獷奔放。經過改制的嗩吶,表現力更加豐富。既有南方的柔婉細膩之氣,又有北方的粗獷豪邁之風。嗩吶手常根據樂曲的情緒,采用“變指翻調”、“循環換氣”、“花舌音”等技法來表現。...
農歷六月六,新麥登場,羊羔肥壯。為慶祝豐收,人們殺豬宰羊,漸成風俗。徐州俚諺:“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以此形容吃伏羊的功效。徐州地區吃伏羊最早稱“嘗新節”,亦稱“姑姑節”。...
江蘇柳琴戲[2022-08-01]
江蘇柳琴戲角色行當有自己特殊的名稱,分小頭、二頭、二腳梁子、老頭、老拐、大生、勾腳、毛腿子、奸白臉等。唱腔色彩豐富,結構獨特。它的組腔方法既不同于板腔體戲曲,也不同于聯曲體戲曲,而是用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調三種獨具個性和色彩的曲調相互穿插、功能互補來組構喜怒哀樂、輕重緩急的曲調的。...
徐州梆子戲[2022-08-01]
徐州梆子的行當大致分為紅臉、黑臉、旦、小生、丑、老生等。其聲腔粗獷有力,特別是黑、紅臉唱腔激越高亢、慷慨悲壯、真假聲結合,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聲腔屬板腔體,常用的板式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為主,由此派生出【跺子】【裁板】【迎風】【金掛鉤】【倒三撥】等板式。...
徐州琴書[2022-08-01]
徐州琴書演唱形式多樣,有單口、對口、三口和群口之分。聲腔分為“板腔體”、“聯曲體”兩大體系。板腔體唱腔結構以[鳳陽歌](俗稱[四句腔])和[二板](也稱[跺子板])兩種板式為主體;“聯曲體”曲調更為豐富。演出曲目有傳統書目《王天保下蘇州》《九姐出嫁》《李雙喜借年》《小姑賢》《張廷秀趕考》等...
香包,又稱“香囊”,“香纓”,俗稱“香布袋”、“香蛤蟆”。在中國,制作和佩戴香包的習俗,至少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徐州香包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之傳統美術類項目。...
豐縣糖人貢[2022-08-01]
糖人貢,俗稱“供品”,是用優質白糖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民間糖塑工藝,是傳統喪葬祭祀禮儀的載體。糖人貢早期用于宮廷祭祀,后流入民間,清代中期傳入豐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